
7月19日,“木上开花,e脉相承”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巩义市博物馆,开启一场历史与文化交融的探索之旅。团队成员们在馆内穿梭,不仅深入了解巩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,还聚焦非遗木雕中蕴含的“中国红”元素,力求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,探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。
溯源历史长河,探寻“红”之文化脉络

巩义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。走进博物馆,团队成员首先被丰富的历史文物所吸引。从夏商周时期的洛汭文化遗迹,到汉魏晋南北朝领先世界的球墨铸铁技术,再到隋唐宋元明清凭借河洛地利之便成为中原富庶之地的发展历程,每一段历史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辉煌过往。在讲解员的介绍下,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,“中国红”在巩义历史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它不仅是喜庆、吉祥的象征,更承载着河洛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,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精神符号。
细品木雕神韵,领略“红”之精湛技艺

在对巩义历史有了全面了解后,团队将目光投向了非遗木雕。木雕作为巩义传统技艺的代表之一,与当地历史文化紧密相连。而“中国红”在木雕中的运用更是点睛之笔,或作为主体颜色突出主题,或用于细节点缀增强层次感。成员们仔细观察木雕作品,发现匠人在雕刻时,巧妙地利用木材的纹理和质地,结合不同的雕刻手法,如浮雕、透雕、圆雕等,使“中国红”与木雕完美融合,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。无论是精致的花鸟鱼虫,还是生动的人物形象,在“中国红”的映衬下都显得栩栩如生,散发出浓厚的艺术魅力。
挖掘精神内涵,传承“红”之文化基因

非遗木雕中的“中国红”,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,更是巩义人民精神世界的外在体现。通过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交流探讨,团队了解到,在河洛文化的影响下,“中国红”在木雕中被赋予了丰富的精神内涵。它象征着勇敢、热情、繁荣和希望,是巩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对家乡的深深热爱。从传统建筑中的木雕装饰,到节庆活动中的摆件,“中国红”木雕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之中,成为传承文化、凝聚情感的重要载体。这种文化基因深深扎根于巩义人民的心中,代代相传,历久弥新。
融合古今智慧,开拓“红”之传承新篇

在数字化时代,如何让非遗木雕中的“中国红”更好地传承与发展,是团队思考的重要问题。成员们结合现代科技和创新理念,提出了一系列设想。一方面,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木雕作品进行记录和保存,建立线上展示平台,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巩义木雕的精美;另一方面,将木雕与现代设计、文创产品相结合,开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,让“中国红”木雕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。此外,团队还计划通过举办木雕技艺培训班、文化讲座等活动,培养更多年轻一代对木雕技艺的兴趣,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。通过古今智慧的融合,团队希望能够为“中国红”木雕的传承开辟新的道路,让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。
此次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团队成员们收获颇丰。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巩义的历史文化和非遗木雕技艺,更明晰了自己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与使命。未来,团队将继续努力,以实际行动推动非遗木雕的传承与发展,让“中国红”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